古代军衔-古代的军衔是怎么分的?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的军衔是怎么分的?
汉朝将军位
一品 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
中国古代军队的官衔是怎么划分的?
元帅 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古代军队古代军衔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扩展资料:
在古代的军队中,官职最高的是“大将军”,相当于是一个军事的总管,怎么打仗怎么撤退基本都是他负责的,除古代军衔了朝廷的空降指挥或者是皇帝御驾亲征。虽然“大将军”看似官职很高,但其实军队中实际的兵权控制着是“大司马”。
在军队中也是有刑狱这种东西的,用来处置逃兵或者地方探子、间谍,或者抓上面叛乱的将军,这就是由“廷尉”所负责的,辅助工作的,还有校尉,他的职责像是维护军队治安的。
清朝主管军事的是三生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古代军衔;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军衔
古代有哪些军衔?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古代军衔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度。各个国家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古代军衔,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即以兵、军士、尉官、校官、将官、元帅为次序的分等设级的较完善的世界通行军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古代军衔,又渐渐分成两大类型,一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类型。苏联的军衔设置,以陆军为例,共分6等22级。其中兵分列兵、上等兵古代军衔;军士分下士、中士、上士、大士古代军衔;准尉分准尉、高级准尉;尉官分少尉、中尉、上尉、大尉;校官分少校、中校、上校;高级军官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元帅分兵种元帅、主帅、苏联元帅、大元帅等7级8衔。美国的军衔等级设置,以陆军为例,共分6等25级。其中兵分3级,军士分7级,准尉分4级,尉官和校官各分3级,将官分5级,其余国家因军队规模小,军衔设置也少,有的国家最高军衔为中将,还有的是上校。但也有不同情况,如波兰和罗马尼亚两国的军衔等级都设25级,比苏联的还多。
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也有意见认为这些称号都是“职务”专称,而不是“官衔”称谓。
“将军”之名出现于晋献公16年,“元帅”之名出现于晋献公之子晋文公4年,比将军之名的出现晚37年。“校尉”的出现是近5个世纪后汉代的事情。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仿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从此进入了军官衔级新制时期。
——引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