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关中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关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关中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
1、关中平原,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亦称渭河平原,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西起宝鸡,东至渭南,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2、关中平原指的是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
关中平原形成过程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关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
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上而下如阶梯状的头道原、二道原、三道原。三道原相当于二级阶地。原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渭河以北,从西向东有西平原、和尚原、周原、积石原、始平原、毕原、美原、许原等;渭河以南从西向东有五丈原、细柳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阳郭原、孟原等。
关中平原名词解释
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关中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之间。西起宝鸡关中平原,东至潼关关中平原,海拔约323~800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雅称“秦中”之说。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示范区。东西长约35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选自百度百科
关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关中平原指关中平原的是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关中平原,也称渭河平原。关中平原位于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的中部、晋陕盆地带关中平原的南部,其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关中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及人口密集地区,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关中平原的关隘
潼关:是战国时秦人所建,原名为函谷关。它北临黄河、南靠大山、东西百余里,开路于断裂的山石缝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险,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散关:又称散关,是周朝散国的关隘。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武关:建于春秋时期,原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汉唐时是京都长安南部雄关要塞,关城建筑在狭谷间一块高地上,北依少习山,南临武关河,依山傍水,雄伟险绝。
关中平原,中国的哪些地方称为关中平原
关中之名由来源自函谷、萧关、大散、武关四关(后增潼关,金锁两座名关)以上各关君占据天险,易守难攻,于外多山地,古代战争中的车马和攻城器械难以进入,于内则称为关中平原的八百里平地,车马兵粮可任意调配,六关中任何一关若遭到攻击,均能由其他五关凋入军粮,因此六关皆可称为“雄关”因为都城建于关中平原中央地带,即便有五关失守,朝廷亦可由剩余一关撤离险地。所以历代王朝多在此建都。
关中平原是指秦岭北麓开阔的平原。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另我们至今都自豪万分的中华文明
关中平原,一称渭河平原。在中国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西狭东阔,东西长300公里。海拔400米左右。这里盛产小麦、棉花等,灌溉事业自古著名,因这里古代为秦国所在地,也是陕西省的简称,故有“八百里秦川”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