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靖康之耻简介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靖康之耻简介
- 2、靖康之难是指什么事件?
- 3、什么是“靖康之难”?
靖康之耻简介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靖康之难的一次著名事件靖康之难,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耻”之后,中国即耻于议和。明朝靖康之难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
卢象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靖康之难!”崇祯只能辨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 ,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崇祯煤山殉国。明末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扩展资料: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难”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
靖康耻无疑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也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更是大宋这个王朝的百年国耻!
而这场大劫所产生的根源更是后人必须深刻总结的重大教训,这个国耻宋王朝用了百年才终得洗雪,在此之间,南宋和金国之间的百年战争遍布关陕黄土、秦岭蜀山、河洛中原和江淮沿岸,远比沙漠中打转的宋夏战争更加激烈震撼!
靖康之难是指什么事件?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 、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从军事方面看,导致靖康之耻的原因简单到,甚至不用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因。武备废弛,加奇葩的君臣,就足够把大宋的花花世界送给女真奴隶主了。所以,靖康是“耻”而不是“败”。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事件背景
宋徽宗在其皇帝“任内”,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贯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
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
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了农民起义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此外,在外交、军事上接连进退失据,先是听从蔡京之议,与金国连手攻击日渐末路的辽国,约定功成后把原纳给辽的岁贡“转名过户”予金,而宋则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什么是“靖康之难”?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名称
靖康之变
地点
北宋东京
时间
1126—1127年
参战方
北宋,金朝
结果
北宋首都沦陷,北宋灭亡
战争背景
金朝兴起
女真先世称肃慎,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原居住在今黑龙江与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龙江流域的南北地区。辽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辽朝加强对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的防御,阿骨打集诸路兵誓师于来流水(今拉林河),举起抗辽斗争的义旗。接着攻占辽的宁江州、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的吐什吐)、宾州(今吉林农安东北)、咸州(今辽宁开原)。终于在次年(辽天庆五年,宋政和五年)正月初一日(1115年1月28日)即帝位,国号为金,年号为收国,是为金太祖。[1]
金朝从建国伊始就确定了以农为本,不改易旧俗,发展奴隶制和抗辽灭辽的对内对外的方针。宣和五年(金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金太祖死,弟吴乞买即位,是为太宗,基本上继承太祖事业,继续平定张觉,张觉叛军被宗望平定,张觉逃奔于宋。[2][3]金太宗即位之初,对宋朝守太祖的命令,与西夏议和。[4]这主要是为稳定南京(原平州)的形势以及进一步擒捉辽天祚帝,这是当时灭辽所需要的,也是为巩固金代辽而统治所需要的。金对宋不断派遣使臣通好。天会三年三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天祚帝被擒,辽亡。六月,金派李用和等充告庆使如宋。[5]金灭辽后,继辽与宋对峙。金与辽不同,是个新兴起的政权,这个政权的出现和发展使当时南北双方的政治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亦不再是金宋夹攻灭辽,而是金代辽与北宋的和战问题。金代辽而为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