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指的哪里-关中指的哪里?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中指的哪里?
- 2、关中指的哪里
- 3、关中地区指的是哪里
- 4、关中是指现在什么地方
- 5、关中指的是具体哪里
- 6、关中指的是什么地方?
关中指的哪里?
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
因为这里北部有黄土高原的阻挡,西部有六盘山的屏障,东部有黄河阻拦,南部有秦岭,整个封的死死的,只有东部的潼关,和函谷关以及西部的大散关是进入关中的必经要道。潼关守住黄河渡口,而函谷关则守住东拐之后的黄河和秦岭之间的峡谷,大散关则扼守在西边六盘山脉和南边秦岭山脉之间,号称“川陕咽喉”,因为秦川地区东有潼关,函谷关,西有大散关, 所以称为关中。
扩展资料:
“由于关中最初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有多种解释。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说法,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
渭谓渭水(作者按:应作‘汧谓汧水’),雍谓雍山,河谓黄河,华谓华山。但《史记》中有时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的范围之内。后来还有些说法,大抵都是就关立论的。
一说是它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和陇关中间;一说在函谷关和散关的中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这些说法虽然晚出,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所谓四塞意义大体相同,相当符合当时的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
关中指的哪里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边的潼关、西边的散关(大震关)、南边的武关(蓝关)、北边的萧关(金锁关)。
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1]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
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关中地区指的是哪里
关中地区指: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历史物产: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如今,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关中是指现在什么地方
关中是指现在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
关中概况
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关中”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历史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很多。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指的是具体哪里
“关中”的主体分布于渭河平原,位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之上,陕西中部区域,它南面是秦岭、北方是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陇东高原、东边是黄河。这种山间谷地的地形,人们能够在四方驻关以自守。通俗来讲,“关中”就是“关隘之中”的意思,先秦时期,“关中”用来指函谷关、崤山以西的秦地,关中的“关”也仅仅是指函谷关,关中也常常与关外相对使用。
那么在汉代以后,西北地区需要防范匈奴、羌族等游牧民族。出于战争的需要,先后在陇山设置了崤关。从两汉开始,关中逐步与先秦的语境当中的指的秦地的天府一词相融合,关中也逐步由函谷关以内转变为四关之内的意思。今天我们所说的“关中”实际上已经不再以函谷关为界,而是以潼关为界,文中自古都是公认的王霸基业。如果形势有利,关中势力可以南下席卷巴蜀,进而图谋东方,如果形势不利,则可以闭关自守,等待机会;同时,关中之地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北的重要支点。
我们再来说“关东”,秦、汉、唐等时期,“关”指的就是函谷关或潼关,函谷关以东被称为关东。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而这时的关东指的是虎牢关以东,主要指河南、山东,位于中国地理四大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而“关西”这个称谓,是秦汉统一之后逐步用来取代关中的名字,也就是函谷关以西之地,这主要流行于汉唐时期。汉、唐两朝,东有洛阳、西有长安,这两座京城几乎各占了一半的定都时间,统治者不再把关中平原视为中心之地,而把河洛中原是为天下之中。
汉武帝时期,驱逐匈奴,收复河套,开拓了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这个时候关西就取代关中来称呼函谷关以西的广阔土地。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在河南新安修建函谷新关,旧关从此废弃,鉴于新关直入关东容易绕过,曹操便在旧关以西,修筑潼关来作为关东、关西的分界线。
而等到了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关西的说法就彻底消失了。而关南一词主要出现于宋辽对峙时期,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利用辽国内乱的机会出征北伐,一举收复了瀛、莫、宁三州,这三州无险可守,所以辽人北面修建了洼桥、金逸、淤口三关作为屏障,但是这三关最后还是被周君夺取。柴荣夺取这三州设立了17县,宋朝统称这17县为“关南”。
关内关外的称呼则源于明朝时期,明朝重新修筑了万里长城来防御北方,随着长城的修建,明朝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军事重镇可不单单是一个城市,而是以长城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其中就包含
关中指的是什么地方?
关中:一般是指西安周边地区.这里的关是潼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