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性消费对酒店-中国酒店业未来五年总体发展趋势 ?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酒店业未来五年总体发展趋势 ?
观点一:空间巨大首先,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酒店市场。前段时间,许多媒体热炒“经济型酒店供过于求”的题材,看了不禁哑然。为了避嫌,当时也不便多讲。中国大众消费类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数字。欧盟5亿人口,美国3亿,南美4亿,印度12亿,中国13.7亿。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就算30%好了,也是4个亿。未来达到50%的城市化率,也就是6-7个亿。欧盟、美国和南美的城市化人口没法跟中国比,差得很远。印度的城市化进程非常不易,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城市化人口也很难超越中国。巨大的消费者基数,构成了巨大的消费能力,也必将成就巨大的商业机构:腾讯、阿里、Yum、中移动、工商银行......经济型酒店是不是大众消费类市场?卖价在100-300元之间,我想连进城的农民工也消费得起吧。按照人均(城市人口)拥有酒店客房数来计算,如果达到美国今天的程度,中国最大的酒店集团应该在上万家门店的规模。美国的这个进程大概花了60年,欧洲花了40年,中国估计会在30年左右,减去我们已经用掉的10年,也就是未来的20年,中国酒店集团的集中度应该到达一个新高点。其次,中国是全球酒店业增长最快的市场。先讲一个小故事。有次跟友人去波尔多酒庄度假,在乡村小路上骑自行车,偶然看到旁边的村庄里有IBIS。当时马上肃然起敬,觉得雅高太牛逼了!居然能把酒店开到这么深远的乡下来!进去借用了一下洗手间,看到坐在陈旧的吧台边的老迈的住店客,忽然领悟到雅高就像这些长者一样,成长空间有限了:都已经将IBIS开到这么偏远的乡村,再往哪里开呢?雅高未来在欧洲如何发展?增长空间有多大呢?回头看看中国。先看一组GDP数据:虽然中国近几年增速放缓,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们的GDP增长幅度依然大大领先,应该还会持续10年以上。高增长,带来高成长,当然包括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酒店业。相对应看看美国酒店供应量的增长情况:这几年美国酒店业已经缓增长或者不增长。相信欧洲的情况也类似。相对于中国的高速增长,是欧美的缓增长或不增长,更加反衬出中国酒店市场的高增长潜力。再者,信息流加剧了物流,也加快了人的流动。由于电子商务的发达,使得单点到多点的物流空前发达。从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大货车,到渗透到社区的包裹寄放点,如此大的物流,历史上可能只有淮海战役百万支前民工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淮海战役历时两个月,但这么大的物流在祖国大地流动,将会是个常态。互联网刚刚出来的时候,伴随着视频电话的出现,一度人们觉得出差会随之减少。可实际上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随之加快了。原来通过商业信函和商业传真的往来,本来一个月的事情,现在通过邮件一两天就搞定了。类似现场考察、实际体验、见面接洽等事宜也就随之加快了节奏。信息流进一步加快了人流动的频率,顺理成章地提升了酒店的需求。最后,度假需求急剧上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开始从“到此一游”的旅游转入“漫不经心”(我们的度假品牌漫心就是因此得名)的度假。国内跑了跑国外,去了海南去长白山,国庆旅了春节接着游。我们杭州的门店,每逢周末必然爆满。节奏快了,人们更需要放松调剂;节奏快了,挣得也多了,有钱去耍了。同样的情况,欧美已经经历过了,而且已经成为了常态。也就是中国成长中的度假人群,不会成为昙花一现的时宜,而是会沉淀在我们的酒店客户群体里。未来,休闲和商务的客户比例达到45%:55%(美国目前是50%:50%),应该是可能的。大规模市场+高速增长+信息流推动+度假市场的兴起,中国的酒店业正在迎来一个亘古未有的极大利好,这个大牛市至少会持续10-20年。20年后,中国企业可能已经购并了某些欧美酒店品牌,并且在南美洲、亚洲,甚至非洲有了自己的酒店网络。观点二:星级标准式微,品牌连锁兴盛一、星级标准变得不合时宜,中国更需要品牌。星级标准是仿照欧洲的模式,规范中国酒店业硬件标准和服务标准的一套行业规范,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应该说,对于中国酒店业的正规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酒店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越来越不适应未来趋势。而且,这一届政府崇尚简朴,反对铺张。去年的国八条对于高端消费作了详尽的规定,四、五星级酒店餐饮消费大大下降,客房出租率跳水。星级酒店许多死板的规定,比如健身房、游泳池、中西餐厅等,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显得更加不合时宜。而品牌是用来区分用户的,用来定义不同出差目的、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群。星级标准过于笼统,运作多年过于僵化,只有品牌才能帮助用户细分市场。并且,跟欧美相比,中国更加需要品牌。中国服务业长期被压抑,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应该都有过在旅途中被斩、被欺骗的经历。预订一家三星级酒店,很难确定你将要面对什么水准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服务业还不很发达的中国,人们更加需要品牌来界定、来保证、来鉴别。品牌和连锁给予客户的是一种信任和承诺。但是,在更需要品牌的中国,酒店业连锁化程度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人(城市人口)均拥有客房数差不多也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如果同时算上客房的增长和连锁化程度的集中,中国酒店市场的品牌连锁潜力是美国的36倍!二.连锁使得成功可以被复制。如果将《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那句名言,应用到成功学上,就变成了:所有的失败都是相似的;所有的成功各有各的不同。因此,在商业上,成功很难被拷贝和复制,几乎所有的追赶式模仿都以失败而告终。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的海底捞大家都想学,可是黄铁鹰专门写本书就叫“海底捞你学不会”,让大家好不失望!12年前,我找到了“租赁+改造”的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那时一个门店的投资现金流,2-3年就可以收回,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型。因为在加盟和直营之间纠结,我还专门请教连锁行业的前辈苏敬轼先生,他一句简单的话让我醍醐灌顶:世界上哪里去找EBIT回报率20%以上的生意!是啊!傻子才做加盟呢!但是,后来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就失控了。有人连样板店都没有,就采用高额奖金、高额回扣的传销方式出售加盟;有人东学一点,西抄一点,用粗制滥造的产品,配上高科技的时髦配方,低价吸引消费者,忽悠加盟商。没有办法,成功的配方已经被拙劣模仿,而且广为流传,真主再不出来说话,就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了。我们是最后一个(两年前)开始大规模加盟业务的酒店集团,可能也是唯个,时刻提醒加盟商注意投资风险的品牌公司。因此,全面开放加盟的第一年(2013年)我们就超越行业老大,成为加盟增长最快的品牌。12年前寻找到的成功秘方,通过连锁加盟正在使得“成功可以被复制”!能够让更多在路上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干净实惠的现代连锁酒店;可以让更多的投资者,能够通过加盟来创业,来享受稳定可观的投资回报,我感到非常欣慰!三.在连锁的方式上,将会是管理加盟(Manachise)为主,纯特许为辅。跟美国情况不太一样,中国的加盟业主大多数在寻找物业、理顺当地关系和筹措投资资金上有优势,而在酒店的日常管理上兴趣不大,或者不专业。那些兴趣不大的业主乐得将加盟店的日常管理交出去,自己可以腾出精力寻找更多优质物业;也可以四处旅游,享受生活。那些管理不专业的,自行管理只会吃力不讨好。为了维持品牌的一致性,双方的斗争和冲突是必然。倒不如采用专业的管理团队,双方都省事。特许方通过管理加盟,一来可以保持品牌的品质,二来也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和利润(虽然很单薄)。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加盟商,他们的管理水平甚至超过连锁品牌的平均水平,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不拘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是,这样的业主毕竟是少数。那些做纯特许的公司,全部放手让加盟商自行经营,将会面临品牌不断被稀释的风险,直至有一天淘汰出局。在中国做连锁,想省事儿很难。观点三:中低档为主我根据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文章,整理出来的这张《中国各阶层分布图》,对于从事商业的人非常有价值。从这张图里可以清晰看到:未来中国商业的力量在于高层的6%+中层的16%+下层的一半28%=50%,约为6.9亿人。从收入水平看,这群人的消费能力还是以中低档为主。奢侈性消费是炫耀型和礼金型的,不是常态。随着中央国八条的出台,礼金型奢侈消费正在烟消中。一个国家财富的创造需要时间,我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和庞大的贫困人口,人均财富的增长,需要的时间更长,我估计在20年内,这样的消费特质不会改变。即使在经济相当发达的欧美,中低档酒店依然是消费的主体。雅高有70%左右的客房是中低档酒店。更何况是我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呢?高档酒店、豪华酒店,有面子、彰显,土豪喜欢,政府喜欢。但是,投资回报呢?还是中低档酒店来得实在,来得有把握。观点四:本土酒店集团崛起面对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国际酒店寡头早已垂涎三尺,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佳绩。他们几乎占据了全部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在高档酒店也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经济型品牌市场,他们却完败。雅高、洲际、温德姆等都曾努力在中国发展他们的经济型酒店品牌。IBIS采用新建的模式,产品不错,但速度慢;洲际的假日快捷不敢正面和我们这些如狼似虎的本土集团竞争,只好定位在中档品牌。我们当初学习“HolidayInn”好榜样,借鉴了他们“Express”的名字,有如家快捷、汉庭快捷等,以致于“快捷”成了经济型酒店的代名词。他们为了跟经济型划清界限,连中文名字都改了,将“HolidayInnExpress”改成了“智选假日”;温德姆更加混乱和机会主义,利用国企和土豪们崇洋媚外,不解行情的弱点,将豪生(经济型)、天天(经济型)、华美达(中档)等中低档品牌当成4、5星级高档品牌来特许。温德姆这个策略在没有碰到真正对手的时候,日子过得还不错,将来就不好说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时候说过: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虽然我们不是民族沙文主义者,但是,外国品牌对于中国业主的强势和霸道,还是让我们愤愤不已。我们已经打赢了经济型酒店这一战,正在向中档酒店进军。中档酒店需要的同样是成本的控制、业主的回报,老外那种高举高打的做法很难有竞争力。许多中国的智选假日都是高楼大厦,光鲜亮丽的外立面,客房数巨大,大堂都是大理石满铺。我很自信,这样的产品和投资回报,很难和我们全季、星程竞争。我们新版全季的客房体验,已经远远超越智选假日的客房,因为他们这个产品模型是基于经济型酒店原型而来的。虚荣心强、好面子、崇洋媚外的业主已经越来越少,再说,中档酒店也很难给业主撑门面,要面子造一个里兹卡尔顿好了,智选假日用处不大吧?在中低档酒店市场立稳脚跟,我们会毫不谦虚地进入高档酒店的管理市场。我相信:有着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忠诚客户、扎实的管理运营系统、训练有素团结一心的团队,在高端市场我们跟外国品牌还是有得一拼的。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普及,每年出国的人数越来越多,我们跟随这些人群,可以在世界各地开设自己的连锁酒店。除了融入当地商圈,我们还会多一部分中国客源。跟当初外国品牌携外宾市场在中国攻城略地一样,随着中国的强大,随着中国经济力量和中国游客的全球化,中国的酒店品牌有机会实现全球扩张。出生于中国本土的酒店集团已经开始崛起,依靠本土化市场、国际化资本、全球化人才,跻身世界酒店集团10强、5强已经没有悬念。预测:经济型酒店关键指标走势跟酒店相关的关键指标有:物业获得成本;RevPAR单间房收入,也就是出租率和平均房价的乘积;人工成本。租金持续上涨。目前大部分经济型酒店通过租赁的形式获得物业。从过去10年来看,物业的租金一直平稳增长,但是相对于房屋售价还是平稳和理性的。未来的20年,物业租金会稳定增长,至少抵充掉通胀率。对于租金的上涨,我的观点是:不要过分担忧。获得物业表面看是各个承租户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更多的是各个业态之间的竞争。一栋房子做写字楼租金高还是做酒店租金高?做酒店收益好,还是做医院、新东方收益好?这个因素决定了开发商的价值取向。在一个大Mall里面,坪效高的餐饮品牌挤走坪效低的品牌;在几千到一万规模的建筑里,同样是坪效高的挤走坪效低的。EBIT息税前利润大致可以反映出各个业态获得物业的优先级别。哪个行业每平米EBIT高,获得物业越有优势。平均房价短期内上涨有压力,长期看好。随着通货膨胀和品牌强大,照理说平均房价可以逐步上扬,至少可以抵消通胀,同时平衡租金的上涨。但是,过去几年,几大经济型酒店连锁,以世界级的速度扩张,使得同质化产品供应量居高不下,没有给市场太多的喘息机会。照理说,中国的现代连锁经济型酒店还是处于高速成长的少年期,还有几十倍的空间(上文提到的36倍)。但是,短时间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迅速膨胀,是有些拥挤。随着几大寡头品牌集团的形成,加上通过一段时间和较大空间上的舒缓,平均房价是有足够上涨空间的。出租率平缓回调。今天,我们这个行业的平均出租率在90%左右,甚至有些门店超过100%。这么高的出租率,在世界上也属于奇葩。这和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提出的时租房有关。其实,时租房一直就有,许多高档酒店碍于面子,不将这类客源单独列出。但是我们做企业的,应该像阿庆嫂一样,来的都是客,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来的客人。经济型酒店的核心就是提供高性价比的客房,如果能够帮客户省钱,我们又能多赚钱,何乐而不为呢?今天,各家连锁品牌时租房的比例都在10%以上,才使得我们的平均出租率处于世界高位。香港的酒店出租率一直很高,大概在80%上下(没有时租的概念),这个出租率应该说是国际先进水平,美国酒店业的平均出租率在60%左右,中国的星级酒店60%不到。随着我们向3、4线城市渗透和连锁率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过夜出租率会逐步回调到70%(目前是80%)左右,加上时租的15%,大约会回调到85%左右。单间房收入RevPAR平缓增长。平均房价和出租率相乘得出的RevPAR,不会让大家太失望,跟上和超越通胀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RevPAR增长部分消化掉租金的上涨有些困难,但是也不至于让这个商业模型达到失衡的风险。人力的上涨是必然。原先丰厚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变薄。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二是国家对最低工资的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几年上升非常快。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是个巨大的挑战。经济型连锁集团相对于传统的星级酒店,在人力成本上做了颠覆性地改变,从同等星级酒店1:1的人房比,降低到0.3、0.2。还必须进一步降低这个比例,才能在未来劳动力上涨趋势里保持竞争优势。相反,星级酒店将会进一步丧失竞争力,那些又大又全的高档大酒店,将会被轻奢华品牌取代。显示全部
讲讲对炫耀性消费的看法
1、炫耀性消费使人们价值观扭曲。甚至导致个别人的腐化堕落。当人们看重自己的财富地位权贵身份时,就要尽其所能地去炫耀和攀比,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
在很多腐败案例中,一些高官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大肆进行炫耀性消费,并为满足欲望而放弃原则和法律,进行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直至腐化堕落。
2、炫耀性消费会导致资源浪费。有悖于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投入大量的资本和消耗大量的资源生产炫耀性商品:为了摆阔一掷千金、大肆挥霍 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耗浪费了本可以节省的资源和财物。
我国资源状况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基本需要的资源都难以保证,而炫耀性消费对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耗费,则直接影响到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炫耀性消费使社会财富的效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体现。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下降。炫耀性消费不仅使大量的奢侈品生产耗资巨大.而且这些消费者又以惊人的铺张浪费将奢侈品化为废弃物。
享受不了的人有条件挥霍,需要的人又没条件满足。浪费的财富也只是满足了富有者的虚荣心.这无异于实际财富的低增长和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
4、炫耀性消费导致社会生产导向不合理。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炫耀性消费使大量资源和财力投入到可供浪费的生产中。而社会为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正缺乏资源和财力的投入,大量的扶贫工程急需财力支持。所以炫耀性消费与我们的富民政策也是相悖的。
5、炫耀性消费对生产有很强的拉动作用。炫耀性消费又可称为“显眼的消费”、“ 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富裕者总是要通过购买一些昂贵的奢侈品或大讲排场疯狂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要满足这些富有者的消费欲望,就需要生产昂贵的奢侈品,就要创造可共他们疯狂消费的条件和环境。
主要人群
炫耀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打肿脸充胖子是炫耀不起来的。当一个挎着路易·威登皮包的女士去熟练地挤公交汽车时,谁会相信她的包是真货呢?被人看作假名牌,不是炫耀而是丢人了。戴一只几百元的手表和戴一只价值百万元的江诗丹顿手表,其看时间的功能是相同的。但戴一只用18K金做壳,满是钻石的名牌江诗丹顿表能显示出主人与众不同的身份。
经济学家把消费这种价格极。其昂贵的名牌商品称为炫耀性消费。其含义在于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其实用价值,而在于炫耀自己的身份--通常也称为"显摆"。
对中国人来说,拥有奢侈品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在中国内地,奢侈品价格不菲,动辄数千元的丝巾、上万元的裙子,毕竟不太接地气。
奢侈品的价格和价值体现在哪里?是炫耀吗?
最贵的奢侈品其实就是虚荣心。
实际上,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人们是把奢侈品与浪费、炫耀联系在一起的。
一、奢侈品主要是满足富人的虚荣心
奢侈品与必需品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没有奢侈品,人类生活不受任何影响。
我们可以把消费需求分为真实需求和炫耀需求两个方面。真实需求,就是为自己的生理需求和社会活动需求消费的物品或服务。而炫耀需求则是超出真实需求之上的完全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而消费的物品或服务。
例如,吃饭就是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膳食搭配合理,营养成分充足,适合个人口味,这样的餐饮就是真实的消费需求。但是,如果非要一桌饭菜超过10万元不可,这样的消费纯属是为了炫耀满足虚荣心,因为10万元吃一顿饭和100元吃一顿饭对个人的真实需求来说没什么差别。可见,富人消费奢侈品,主要是显示其所拥有的财富价值或收入能力,想以此得到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认可。
生产总值的统计包括产品和服务,同样,奢侈品也包括产品和服务,像雇佣私人司机、仆人,在高档酒店、发廊、夜总会、俱乐部、会馆等场所消费就属于奢侈服务消费了。
奢侈品需求与收入的弹性关联较高,即对奢侈品的消费受收入高低影响较大,收入高才能消费得起奢侈品。必需品需求与收入的弹性关联较小,像面粉,不管收入高低,都要消费,而且消费量变化不大,收入高也不至于一天吃10公斤面粉。
所以说,奢侈品一定是价格奇高,让一般人消费不起。奢侈品钱包价格都在几千元上万元,手袋几万元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而普通消费品这类产品的价格也就几十元,几百元就能买很好的了。
对消费者个体来说,物价高低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个人年收入1000万元,花1万元买个包可能不认为是奢侈品。但是,由于市场上能实现包的装载功能的普通包在100元左右,花1万元买个包已经是该类普通商品价格的100倍了,我们仍称这个1万元的包是奢侈品,尽管这1万元对收入1000万元的人来说是九牛一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奢侈品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过去的奢侈品现在就可能成了必需品,现在的奢侈品将来也可能成为必需品。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移动电话“大哥大”是奢侈品,要几万元买一部,这一价格当时是中国普通劳动者十几年的收入。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价格逐步降了下来,手机就成了必需品,劳苦大众也消费得起。
二、奢侈品行业属暴利,流行饥饿营销。
经济学上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但奢侈品与这一经济学理论相悖,这些炫耀性的商品价格越高,往往越好销售。
有个市场销售的故事。一个服装点挂出的一件衬衣标价几十元很长时间卖不出去,店主便把标价改成几百元,结果很快就卖了出去。这就是满足了人们炫耀性消费心理。这就是奢侈品奇贵的原因,奢侈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逆向的,即价格越高越好卖,价格低反而不好卖。其实很多购买奢侈品的人并不懂得鉴赏这些精美的商品,他们只认价格。
所以,不同的奢侈品品牌都有自己的消费者定位,路易·威登等欧洲奢侈品牌锁定在最富有的3%的家庭;而美国的蔻驰则把潜在客户群定位在最富有的20%的客户,这应该是奢侈品品牌里的“大众货”,一般中产阶层咬咬牙也能消费得起。
饥饿营销。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其稀缺性是成正相关关系的,即这类商品越稀有其价格越高。为了保证奢侈品的稀缺性,一些奢侈品制造商都定量生产,即使市场需求量再大,也不多生产一件,避免让自己的奢侈品成为大路货。
此外,奢侈品的设计往往很独特,其目的就是为了“标新立异”、“鹤立鸡群”,让自己与必需品甚至其他品牌的奢侈品有明显的区别。奢侈品用料上乘,经久耐用,性能优异,但奢侈品的品质再好,也不至于比必需品的价格高出上百倍甚至上千倍。所以,奢侈品一般都是暴利定价。
虽然奢侈品属于暴利,但从几家奢侈品制造商的会计报表看,他们的利润并不是特别高,税前收入是营业额的3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奢侈品要投入大量的广告推广费用,请模特和办展览等,这都需不菲的花费。另外还要为打假拿出大量经费。例如,路易·威登有商标、设计和版权共计12000项知识产权,在全球招聘了250人负责知识产权保护,每年发起数万件反仿冒突击行动。2012年,路易·威登在全球发起了13800次反仿冒突击行动,提起了33258次法律诉讼,有2000多家假冒路易·威登网站被关闭,十多万次网上竞拍被制止。
三、中国人购买了世界近半的奢侈品
奢侈品的消费随着市场走势发生变化。在经济好的年景,奢侈品消费就多;遇到经济危机等经济差的年景,奢侈品消费就下滑。2000年是奢侈品消费较好的年景,这一年世界奢侈品销售总额高达1700亿美元,酒类占大头,包括威士忌、香槟、法国白兰地。
在过去几年里,世界奢侈品市场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但83%的奢侈品由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巴西、西班牙和瑞士消费。预计2015年的奢侈品市场规模为2900亿美元。
中国大陆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预计2015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为270亿美元,占世界奢侈品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如果加上港澳台地区,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占世界销售奢侈品总量的三分之一。2024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占世界奢侈品销售总额的四成以上。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人消费的奢侈品约有一半在境外购买。中国人在海外购买的奢侈品主要是包袋、化妆品和手表。调查显示,港澳台地区2009年只有3%的受访者表示去欧洲购买奢侈品,到2012年这一比例增加到20%。
四、各国对奢侈品消费的管制
很多国家对奢侈品消费进行管制限制,如美国、澳大利亚、越南、智利、阿塞拜疆等国家对豪车、游艇、珠宝等奢侈品征收奢侈品税(有的国家叫“消费税”或“特别消费税”),有的国家还禁止做奢侈品广告或禁止销售某种奢侈品。
1992年美国就出台法律禁止在美国境内销售奢侈淋浴喷头,美国法律规定的淋浴喷头必须在每平方英寸80磅的压力下每分钟出水不超过2.5加仑(9.5升),以减少对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1991年11月,美国联邦政府奢侈品税法案开始生效,该法案就是为了通过征奢侈品税,减轻穷人税负,削减财政赤字。征税对象是高档手表、裘皮、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和豪车等。例如,售价超过10万美元的游艇、超过3万美元的汽车、超过25万美元的飞机、超过1万美元的裘皮和珠宝首饰征收10%的奢侈品税。由于该税法没有到达国会的预期,后来进行了调整,目前只对超过3万美元的汽车征收10%的联邦奢侈品税。
五、各国对奢侈品消费的管制
1、中国北京工商协会也发布禁令:
从2011年4月15日开始,户外广告中禁止出现“奢华”、“皇家”、“极品”和“高档”等字眼,否则相关的公司将受到3万元的罚款。工商协会认为,那样的广告在鼓励一种“不健康”的风气。
2、2013年2月,中国电台和电视台也禁止播放贵重礼物(奢侈品)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