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所有节日-我国有哪些重大节日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有哪些重大节日
问题一中国所有节日:中国所有的重要节日? 元旦(1月1日)NewYear'sDay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theSpringFestival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theLanternFestival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InternationalWorkingWomen'sDay
植树节(3月12日)ArborDay
邮政节(3月20日)PostalDay
世界气象节(3月23日)WorldMeteorologyDay
清明节(4月5日)ChingMingFestival;Tomb-sweepingFestival
国际劳动节(5月1日)InternationalLabourDay
中国青年节(5月4日)ChineseYouthDay
护士节(5月12日)Nurses'Festival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theDragonBoatFestival
国际儿童节(6月1日)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
中国 *** 成立纪念日(7月1日)theParty'sBirthday
建军节(8月1日)theArmy'sDay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Mid-autumn(Moon)Festival
教师节(9月10日)Teachers'Day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Double-ninthDay
国庆节(10月1日)NationalDay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NewYear'sEve
问题二:中国的重大节日有哪些? 元旦三天假,一年新始,万象更新,中华崛起,以后每个元旦都有GDP的惊喜,中国人啊,狂吧中国所有节日!
元宵赏灯节团圆节
春节认可不赚钱,大雪阻档,也要归家的节日啊
清明祭奠先人教育后人的节日。
端午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投江的爱国节日。
中秋赏月,团圆、祝福、丰收的节日啊。
五一长假变成三天,那也是很爽、很期盼的踏青看花游园的好节日啊。
十一长假七天国庆,做人当家的感觉,不再看外国人脸色行事的大节日啊。
三八妇女解放扬眉吐气节日,大丈夫给洗脚多和谐啊。
问题三:中国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放假一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放假一天);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一天);中国 *** 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 *** 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教师节(9月10日);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放假一天);国庆节(10月1日,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 有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中国的元旦 ,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
问题四:中国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节日 中国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节日
中国一年中的节日;
1`元旦 :(公历)1月1日 ;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5`中国植树节:(公历)3月12日;
6`清明节:(公历)4月5日;
7`国际劳动节:(公历)5月1日;
8`中国青年节:(公历)5月4日
9`端午节:(农历)5月初5;
10`国际儿童节:(公历)6月1日;
11`中国 *** 诞生纪念日:(公历)7月1日;
12`七夕节:(农历)7月初7;
13`中国人民 *** 建军纪念日:(公历)8月1日;
1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5`国庆节:(公历)10月1日;
以上只是几个比较传统的节日,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节日,那就太多了,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啊。
问题五:我国各民族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僳僳族 僳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 *** 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 *** 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 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 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 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月十二月
*** 圣纪节 *** 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 基诺族特懋克节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 瑶族盘王节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 跳铜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 歌舞 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
问题六:一年中的重要节日有哪些 news.xinhuanet/...15
中国的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 *** 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 *** 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
问题七: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5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按照日期顺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农历和公历日期、风俗习惯、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历1月2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1月2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6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公历4月4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订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23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23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23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
问题八:我国哪些重大节日风俗的来龙去脉 春节 中国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 *** 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吩诿髦挝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罚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 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一月一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 *** 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 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中国所有节日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
问题九:我国的重大节日 5分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 *** 。 *** 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
中国所有节日大全表顺序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除夕等。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2、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3、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4、端午节
端午节,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5、七夕节
中国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的情人节。中国情人节,又称乔奇节、齐杰节、乔奇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源于七夕对星星的崇拜,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妹的生日。因为七月七日祭拜七姐妹,所以取名七夕。
中国节日大全表
一年中的节日如下:
一、按照农历:
(一)农历一月: 1、正月初一, 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
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二)农历二月: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 ,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7、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8、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9、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三)农历三月:
1、三月初三 ,上巳节 ,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2、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四)农历四月:
1、四月初一,祭雹神
2、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4、四月初八 ,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5、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6、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7、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8、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五)农历五月:
1、五月初五, 端午节
2、五月十三,雨节
(六)农历六月:
1、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2、六月初六,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3、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4、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七)农历七月:
1、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2、七月初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3、七月十五 ,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4、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5、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6、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7、七月三十 ,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八)农历八月:
1、八月初一,天医节
2、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3、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4、八月十五 ,中秋节
5、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7、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九)农历九月:
1、九月初九 ,重阳节
2、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十)农历十月:
1、十月初一 ,十月朝,寒衣节,又称祭祖节,也是儒家鬼节之一
2、十月十五 ,道教下元节 ,水官禹的诞辰
(十一)农历十一月:
1、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
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前后。
(十二)农历腊月:
1、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2、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3、十二月二十四 扫尘
4、十二月二十五,道都中接玉皇
5、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二、按照阳历:
(一月):
1、1月1日元旦节
2、1月第一个星期日是黑人日
3、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是国际麻风日
(二月):
1、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2月14日情人节
(三月):
3、3月3日全国爱耳日
4、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5、3月8日国际妇女节
6、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
7、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8、3月14日白色情人节
9、3月14日抚际警察日
10、3月15日世界消费者权益日
11、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12、3月21日世界睡眠日
13、3月22日世界水日
14、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15、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四月):
1、4月1日愚人节
2、4月5日清明节
3、4月7日世界卫生日
4、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
(五月):
1、5月1日国际劳动节
2、5月3日世界哮喘日
3、5月4日中国青年节
4、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
5、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6、5月15日国际家庭日
7、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8、5月20日全国学生营养日
9、5月23日国际牛奶日
10、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六月):
1、6月1日国际儿童节
2、6月5日世界环境日
3、6月6日全国爱眼日
4、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5、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
6、6月25日全国土地日
7、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七月):
1、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2、7月1日国际建筑日
3、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4、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八月):
1、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8月12日国际青年节
(九月):
1、9月8日国际扫盲日
2、9月10日中国教师节
3、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4、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5、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6、9月21日世界停火日
7、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十月):
1、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2、10月1日国际音乐日
3、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
4、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5、10月5日世界教师日
6、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7、10月9日世界邮政日
8、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9、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
10、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
11、10月15日世界农村妇女日
12、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3、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
14、10月24日联合国日
15、10月24日世界发展新闻日
16、10月28日中国男性健康日
17、10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8、10月31日万圣节
(十一):
1、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2、11月9日消防宣传日
3、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4、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
5、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十二):
1、12月1日世界爱滋病日
2、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
3、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
4、12月9日世界足球日
5、12月25日圣诞节
6、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中国的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等。
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 01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中国传统节日(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如下:
1、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活动主要有拜年、贴春联、燃放爆竹、包饺子等。描写春节的诗作有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有观灯、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描写元宵节的诗作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3、寒食节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不得用火,吃冷食三日。传说晋文公流亡时,介子推曾为他割股充饥,但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忘记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夸功争宠,于是携母隐居,后来晋文公反复请介子推出山,他不愿为官,最后晋文公放火焚山,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树下。后人为纪念忠臣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吃冷食。
4、清明节
清明节是每年的四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扫墓和踏青。清明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描写清明节的诗作有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艾叶、系红线等。据说是为纪念屈原于此日投汨罗江而死。
6、七夕节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通过天河相会,妇女们摆酒脯瓜果于庭前,用五色线对月穿七孔针,过者为巧,谓之乞巧。七夕节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描写七夕的诗作有秦观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中元节
中元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以饲恶鬼,僧寺作盂兰盆会以使亲人脱离恶鬼道,后逐渐成鬼节,民间此日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8、中秋节
中秋为八月十五,处在秋季三个月的中央。此时为秋分前后,秋高气爽,月亮圆时显得更为明亮皎洁,为家人团聚之时。在这个节日家人团聚,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9、重阳节
重阳为九月九日,九为阳数之极,故名。此日有登高、赏菊、饮酒、佩带茱萸的习惯。现定为老人节。描写重阳节的诗作有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腊八节
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人将其看做节气的起点,要举行庆祝祭祀活动。古代于岁末要举行腊祭,该日称腊日(日期不定),该月称腊月。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成道,故佛寺此日要煮粥敬佛,受此影响,民间将腊日定在此日(即腊八),并煮腊八粥。
11、小年
小年为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现今为二十三日),又称祭灶日,据说灶王爷是上帝派往民间的监护神,每年此日上天报告民间善恶,于是此日祭灶,期望向上帝说自己好话,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这一天主要扫尘、祭灶等。
12、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晚,旧岁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岁,故称。习俗有避邪(燃爆竹)、守岁、吃团圆饭等。
中国的节日有哪些,分别是几月几日?
1月1日: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3月12日:植树节
4月4日(年份为双数)或5日(年份为单数):清明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青年节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8月1日: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腊月廿九或三十: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