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立夏节气介绍的词条-立夏节气的介绍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立夏节气的介绍
- 2、立夏节气的简单介绍 立夏的特点与意义
- 3、立夏节气的寓意和传统
- 4、立夏又叫什么 立夏节气介绍
- 5、关于立夏的知识
- 6、二十四节气:立夏
立夏节气的介绍
立夏节气立夏节气介绍的介绍
立夏节气的介绍立夏节气介绍,立夏是一个节气立夏节气介绍,是一个属于夏天的节气立夏节气介绍,大家遇见立夏时,会开始着装浅薄的夏衫,吃消热解暑的食物,还有感受夏天清凉的天气,下面我分享立夏节气的介绍,
立夏节气的介绍1
一、立夏节气的由来
立夏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呜叫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许多人还以立夏日的阴晴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最好下场雨,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二、立夏节气如何养生
立夏后,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汗为心液”,立夏养生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应。因此,要避免大汗淋漓,“过汗”伤阳。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切勿发怒。
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也以养阳、养心为主,平时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另外在立夏时节里,饮食养生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的调养方法。
如:
出现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则应减少户外活动,饮食宜清淡,可多吃些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芝麻、糯米、蜂蜜、乳品、鱼类等食物,对于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则应该少吃。
面色苍暗或萎黄、情绪大起大落的人,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不宜调理气息,可多吃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等。
面色淡白、老觉得困的人应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立夏时节,更应配合天地阳旺之时,多晒晒太阳。
爱出汗是气虚造成的,应多吃粳米、糯米、小米等谷物,以及山药、马铃薯、大枣来补气。也可多吃鱼、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香瓜、桃、西红柿等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肥肉、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易出血、舌紫暗或有淤点,则应避免立夏后湿气侵袭,宜多吃桃仁、油菜等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立夏之后进入“巳”月,也是热和湿并重的时节,多喝一些薏米粥,可以有效驱除湿气。
除了日常饮食以外,养心还要重视精神、情绪的调养。中医认为“心主精神”,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情绪活动由心来主管。因此,立夏之时情绪调节很重要,平时要保持笑口常开、情绪平和。
此外,立夏时节是儿童发育最快的时候,因此,日常生活饮食应十分注意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及时补充钙质、维生素以及食物营养,尤其要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衣着和体育锻炼。
立夏节气的介绍2
立夏节气的简单介绍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大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
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的特点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的意义
立夏的含义是告别春天,迎接夏天。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时间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5日-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
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的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我国现代气候学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节气
立夏见三鲜
谚语“立夏见三鲜”为尝新之俗。时至立夏,不少当年生产的农作物,都可以采摘上市了。三鲜义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之分。地三鲜流传较广,只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三鲜品种,相对常见的为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为樱桃、批把、杏子,但也有的地方把梅子和香椿头列人其中。
水三鲜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州鱼、海狮、河豚、绍鱼、黄鱼、银鱼、子鳞鱼等。无论如何变,鲥鱼始终是水三鲜的主打品种。鲥鱼每年立夏前后集群由大海口溯江而上产卵,“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鲥鱼”(李时珍(本草纲目》)。鲥鱼脂肪丰厚,细腻嫩滑,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中国古来就重视立夏节气。史载周朝时,逢立夏日,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夏季耕作。
在民问,除了尝三鲜外,也还有许多其他的立夏风俗。有的地方时兴吃霉豆腐,相传立夏吃了霉豆腐,霉运就会从自己身上离开。也有的地方,立夏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以白米加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做成的“五色饭”,称之为“立夏饭”。
立夏之日还有称人习俗,吃完立夏饭,大人小孩都要双手拉住秤钩称一称体重。重了为“发福”,轻了为“消肉”。
与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一样,时至立夏,一年一度的夏季也正式开始了。立夏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序第六,在每年5月的5日、6日、7日三天,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礼记月令》中,则用“缕姻鸣,C绷出;王瓜生,苦菜秀”等四个生动的自然景象,对立夏进行了描述。老春初夏,夭地气交,万物华实。按气候学解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摄氏度,始为夏季。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
此时南方一些地方已提前进人炎炎夏日,而北方大多数地区,则还是“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暮春季节。《易纬》另有“立夏电见”之说,只是在南方,早在二十天前,就已经出现了雷暴气象。
立夏节气的介绍3
立夏节气养生食谱
立夏时节是春夏两季的过度,立夏养生有什么注意的呢?立夏吃什么呢?立夏饮食养生应该结合个人的体质来调节。
1、山药玉米莲藕排骨汤
功效:藕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清淡爽口,是祛淤生新的佳蔬良药,能够健脾益胃,润躁养阴,行血化淤,清热生乳。
材料:猪小排1根,藕250克,山药250克,甜玉米1个,姜2个,水8碗。
做法:将排骨斩件,放水里煮开,去掉浮沫及血水后用清水冲洗备用。山药刨皮后切滚刀块备用。莲藕去皮切段并冲洗干净藕孔里的泥土。甜玉米切件,准备2片生姜。将排骨,姜和清水一起倒入汤锅里,大火煮开。将山药,莲藕和玉米放入煮开的汤锅里,烧开后转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2、凉拌苦瓜
功效:清热祛心火,解毒,明目,补气益精,止渴消暑,治痈。
材料:苦瓜500克,熟植物油9克,酱油10克,豆瓣酱20克.精盐2克,辣椒丝25克,蒜泥5克
做法:将苦瓜一剖两半,去瓤洗净后切1厘米宽的条,在沸水中烫一下放人凉开水中浸凉捞出,控净水分。将苦瓜条加辣椒丝和精盐后,控出水分,然后放凉开水中浸凉捞出,放人酱油、豆瓣酱、蒜泥和熟油拌匀即可。
小诀窍:苦瓜宜选绿色的。白色的老,且苦。
3、益气养心粥
功效:健脾益气,养阴清心。
材料:太子参30克,山药30克,莲子(莲心)30克,粳米200克。
做法:将太子参、山药、莲子、粳米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煮至米烂粥成,温热服食,
4、绿豆丝瓜护肝汤
材料:绿豆,丝瓜,猪肝,枸杞,鸡蛋,调料:水淀粉,料酒,姜,胡椒粉,香菜,精盐,香油
做法:猪肝洗净切薄片,放入碗中,加入料酒、精盐、水淀粉腌制备用。猪肝放入开水里煮熟捞出备用。将绿豆洗净放入汤锅中加水适量,盖上盖置武火上烧沸后再煮5~6分钟,然后将绿豆沥出不用。
丝瓜刮皮、洗净切薄片,备用。枸杞洗净备用。将绿豆水捞出,一定要还是绿色的这样标明维生素没破坏。绿豆水与高汤的比例是2比1。倒入绿豆汤和高汤后烧开。放入焯好的猪肝煮开。依次放入丝瓜、姜片,加入精盐、麻油、枸杞搅匀起锅装碗。
5、玄参炖猪肝
功效:滋阴、养血、明目。
材料:玄参15克,鲜猪肝500克,菜油、酱油、生姜、细葱、白砂糖、料酒、湿淀粉适量。
做法:将猪肝洗干净,与玄参同时放人锅内,加水适量,炖煮约1小时后,捞出猪肝,切成小片备用,将炒锅内放人菜油,投入洗净切碎了的姜、葱,稍炒一下,再放入猪肝片中,将酱油、白砂糖、料酒混合,兑加原汤适量,以湿淀粉收取透明汤汁,倒人猪肝片中,搅拌均匀即成。
应用:肝阴血亏虚所致的两目干涩、迎风流泪、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夜盲症,以及慢性肝炎而属肝阴血虚者。
6、鸭肉冬瓜汤
功效:滋阴养肝,健脾利湿。
原料:冬瓜500克,鸭肉500克,猪瘦肉100克,芡实、薏苡仁各50克,荷叶1片,陈皮5克,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鸭肉、猪瘦肉洗净切块,冬瓜连皮洗净切块,荷叶洗净剪成小块。上四味与芡实、薏苡仁、陈皮一起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鸭肉熟烂,调入精盐、味精即成。当菜佐餐,食肉饮汤。
立夏节气的简单介绍 立夏的特点与意义
导读立夏节气介绍:立夏是一个节气立夏节气介绍,是一个属于夏天立夏节气介绍的节气,大家遇见立夏时,会开始着装浅薄立夏节气介绍的夏衫,吃消热解暑的食物,还有感受夏天清凉的天气。那么,立夏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呢?以下是我带来的立夏节气的简单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立夏节气的简单介绍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大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的特点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的意义
立夏的含义是告别春天,迎接夏天。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时间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5日-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
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的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我国现代气候学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见三鲜
谚语“立夏见三鲜”为尝新之俗。时至立夏,不少当年生产的农作物,都可以采摘上市了。三鲜义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之分。地三鲜流传较广,只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三鲜品种,相对常见的为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为樱桃、批把、杏子,但也有的地方把梅子和香椿头列人其中。水三鲜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州鱼、海狮、河豚、绍鱼、黄鱼、银鱼、子鳞鱼等。无论如何变,鲥鱼始终是水三鲜的主打品种。鲥鱼每年立夏前后集群由大海口溯江而上产卵,“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鲥鱼”(李时珍(本草纲目》)。鲥鱼脂肪丰厚,细腻嫩滑,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中国古来就重视立夏节气。史载周朝时,逢立夏日,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夏季耕作。在民问,除了尝三鲜外,也还有许多其他的立夏风俗。有的地方时兴吃霉豆腐,相传立夏吃了霉豆腐,霉运就会从自己身上离开。也有的地方,立夏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以白米加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做成的“五色饭”,称之为“立夏饭”。
立夏之日还有称人习俗,吃完立夏饭,大人小孩都要双手拉住秤钩称一称体重。重了为“发福”,轻了为“消肉”。
与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一样,时至立夏,一年一度的夏季也正式开始了。立夏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序第六,在每年5月的5日、6日、7日三天,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礼记月令》中,则用“缕姻鸣,C绷出;王瓜生,苦菜秀”等四个生动的自然景象,对立夏进行了描述。老春初夏,夭地气交,万物华实。按气候学解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摄氏度,始为夏季。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此时南方一些地方已提前进人炎炎夏日,而北方大多数地区,则还是“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暮春季节。《易纬》另有“立夏电见”之说,只是在南方,早在二十天前,就已经出现了雷暴气象。
立夏节气的寓意和传统
立夏来了,夏天的脚步临近了。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是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立夏节气的寓意和传统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立夏代表寓意:告别春天,迎接夏日
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有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寓意。
立夏也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日期为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5月6日。立夏以后,中国江南地区气温回升快,降雨量和降雨的天数都会明显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节气的传统
一、立夏吃蛋、挂蛋、斗蛋
立夏的习俗有很多,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要说哪个习俗最常见,肯定就是关于“立夏蛋”的习俗了,在立夏这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有水煮蛋也有茶叶蛋,鸡蛋长得圆圆溜溜的,象征生活的圆满,立夏日吃鸡蛋是希望这一年能收获满满,也是为了祈祷夏日的平安,避免“疰夏”。
立夏除了吃鸡蛋,还会“挂蛋”,挂蛋就是用五颜六色的编织袋或者是毛线织成的一个兜兜,把煮熟的鸡蛋放进去,挂在胸前,现在这个挂袋的样式也是越来越多,一般在集市或者网上都能买到,相传是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的时候,在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以避免疰夏,疰夏是一种病,小孩子很容易得,因为夏季天气变热之后,小孩子的身体抵抗力没有大人那么好,很容易出现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之后身体就变得消瘦,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所以立夏时节会在小孩子的身上挂煮熟的鸡鸭鹅蛋,寓意健康平安,事事顺遂,吉祥如意。
“斗蛋”则是由上面衍生出来的一种活动,立夏这一天,小孩子的身上都挂上了鸡蛋,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玩斗蛋的游戏,用自己的鸡蛋和别的小朋友的鸡蛋相互碰撞,蛋壳没破的一方则获得了胜利。
二、乌米饭
立夏到表示夏天就来了,夏天是蚊子的天下,这个时候江南的很多地方都是有乌米饭的习俗,乌米饭是把白糯米放在乌饭树叶子榨取出来的汁水中浸泡,据说这个乌饭叶有清热解毒驱蚊的功效,所以老人们认为在立夏这一天吃乌米饭,这一整个夏天蚊子都不会咬你了,还有防止中暑的功效。
三、称体重
立夏称体重这个习俗相传来自三国时期,据说立夏这天称过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缠身,让人日渐消瘦了;大人会提前准备一杆大木称,称钩上选一个箩筐或者是凳子,老人和小孩坐在凳子上或者站在箩筐中,上称记录一下自己的体重,等到夏天结束再称一次,做一个对比,体重增加称“发福”,体重减少是“消肉”。
四、吃乌笋
乌笋很多地方也叫野笋,是一种细细长长的竹笋,在立夏这一天都要吃点乌笋,乌笋的烹饪方式根据自己家人的喜好选择,这一天吃乌笋是希望双腿能像春笋一样强劲有力,健步如飞,还有就是立夏过后,温度升高,春笋的季节就要结束了,再想吃上鲜嫩的春笋就只能等明年春天了。
立夏传说故事
一、立夏还是一个传统的岁时礼俗节日, 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 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 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二、三国末期,后主刘禅经营的蜀国已是兵微将寡国力不继。这一年魏国大将邓艾奉命率大军伐蜀,兵逼刘禅投降。蜀国有位忠臣叫正,他对邓艾提出“刘禅乃一国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点虐待,不能瘦一星半点肉,不然宁死不降”。邓艾答应了这一条件。
刘禅投降后被带到了当时魏国的都城洛阳,魏国公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他住宅、绸缎万匹、美女百名。刘[禅从此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竟没有半点忘国之耻。第二年正叫人给刘禅称了一下体重,这忘国之君不仅没瘦反而重了二十多斤。这一天也恰好是立夏日,《三国演义》里有诗说“追玩作乐笑颜开,不念危土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立夏又叫什么 立夏节气介绍
1、立夏又叫四月节。
2、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3、立夏也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立夏”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到这时候已经直立长大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关于立夏的知识
关于立夏的知识
关于立夏的知识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今天3时3分迎来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夏”有“大”的意思,万物从此皆长大。虽然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也许会带来些许的感伤,但万物生长的夏天来临,更会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何为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形成历史
节气是中国独有的历法,在节气中最重要也是最早形成的,就是“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则指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节气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也是人们生产活动变化的节点。古人认为“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所以“八节”才是节气中最重要的。
四时八节是在什么时候确立的呢?有学者提出,西周,或者西周以前的商代,是没有夏季的。那时候只有春秋两季,没有冬夏。冬夏最早出现,至少在周代以后,现代学者王力、作家流沙河等都持此观点。
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明确的四季划分,成书于春秋的《诗经》中就曾多次描绘夏冬两季的景色。
而“立夏”这个节气的确立,大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古人认为,夏即是大的意思,立夏时节,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长大。所以,立夏是农业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节点。《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周代立夏的礼俗:
提前三天,主管祭祀、历法的官员就要向天子禀告,三天后就是立夏了。到了立夏那天,天子乘红车、骑红马、打红旗、穿红衣,率三公九卿及各大夫,到南郊举行“迎夏”之礼,还归之后,封赏诸侯。
在整个农历四月,天子会派出官员巡查天下,劝农力桑,继长增高,不起土建、不征发徭役、不砍伐树木。以保证农业生产。
《礼记·月令》的写作时间,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汉代儒生编纂。不管哪一种说法,至少在汉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和时令相关的礼制系统,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在这个系统的规范之内。
“暖风熏得游人醉”讲的'是立夏
为什么古代天子“迎夏”,要穿红衣、乘红车呢?
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哲学、文化等,一直在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比如五行,五行原本是阴阳家提出的概念,后来被儒家、道家、医家等吸收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五行来解释。
但五行和气候节令配合时,出现了问题,五行有五个,但季节只有四个。为此,古人把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单独分出来,称为长夏,对应五行中的土。普遍认为成书于汉代的《黄帝·素问》中明确提出,每年6月为长夏。这样一分,五行和四季就对应起来了。
春属木,其色为青。夏属火,其色为赤。长夏属土,其色为黄。秋属金,其色为白。冬属水,其色为黑。
五行流转,火始于立夏,对应红色,所以《礼记》中,天子要穿红衣、坐红车、骑红马。
再如天干地支,十二地支对应一年12个月,等于每两个节气对应一个地支的数字,比如立夏和小满,对应地支中的“巳”。这两个节气也有分别,古人认为“节为始,气为本”,其中立夏是节,小满是气,合为节气。
再如八卦,八卦对应四季,每季正好两个,不用调整。在气候方面,古人从八卦衍生出“八风”,古人把一年中的风分为八种,每45天换一种,分别对应八卦。立夏这一天,对应东南方“巽”卦,《周易》中说,“巽,东南也,主立夏”。《吕氏春秋》中说,“东南风叫熏风,巽气所生,也叫清明风”,“暖风熏得游人醉”,说的就是立夏时节“熏风”吹来的景象。
夏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代称
夏是夏季的代称,也是夏朝的代称,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代称之一。自周代开始,古人就以华夏、华、诸华、夏、诸夏、中夏等自称。
这几种概念为何都用同一个“夏”字呢?
《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夏就是中国人的代称,这是它的原始意义,《说文解字》中的“中国”,指的是古代中原一代,也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从破译的甲骨文看,“夏”字是一个明显的人形,有头有眼,有手有脚。与夏相关的字,如厦,从厂从夏,就是一个人在敞开的大屋里。
夏后来引申出“大”的意思,《尔雅》中说,“夏,大也”,《春秋左传正义》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那么“夏”又是怎样从“中国之人”“大”变成夏季的代名词呢?成书于东汉末年的《释名》中说,夏季的“夏”是假借。这一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但也一直有人反对。
一个最明显的理由是,如果“夏”的本义是“中国之人”,那就说明,“人”“中国”这两个概念出现的时间,要比四季的概念出现得更早。这显然缺乏说服力。所以明代出现的《正字通》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说法,“古先有四时之夏,余义皆假借”。
随着古文字研究的深入,也有现代学者提出,金文中的“夏”字,上半部分是人的头部、双臂,但下半部分的字形,除了腿和脚之外,还有一个农具的形状,这意味着,“夏”并不只是“中国之人”,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之人”,这和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相吻合,同时也能从中找到“夏”假借为“夏季”的源流,因为夏季正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时节。不过,这一说法得到的认可度并不高。
立夏的典故 子贡的故事
《太平御览》中说,“立夏日,清明风至,出币帛,礼诸侯”,意思是掏出钱来,与诸侯结交。这里讲的是易经八卦,引申出“王当顺八风,行八政,当八卦也”。然而,却也牵出一位古人的故事,也就是子贡。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最富有的,《史记》中记载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意思是他做驷马高车,往来煊赫,每到一国,以丝绸钱币结交诸侯,诸侯都以平等之礼待他。司马迁认为,孔子之所以名扬天下,子贡是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说起立夏,还有一个传承颇久的奇怪传统。在江南,立夏时有“称人”或者说是“秤人”的习俗,每逢此节,家家用大秤秤人。至立秋日,又秤一次,以观察夏季体重的变化。有句古诗就是说这习俗的:“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相传,这一习俗出现于三国时期。传说诸葛亮收服孟获之后,令他每年立夏来朝拜蜀主阿斗。后来阿斗被晋国所俘,孟获仍坚持不懈,因担心晋国虐待阿斗,每次去都要称一称阿斗的体重。晋武帝为了安抚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糯米饭香甜,阿斗每次都多吃,孟获秤人,体重也就上去了。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称当时刘备之妻孙夫人曾带阿斗到江东长住,临行前称了阿斗的重量,此后每天这一天再称一次,写信告诉刘备,以示自己尽心抚养。
无论是那种传说,立夏秤人总之与各种节令风俗一样是讲个吉利平安,过去立夏日悬秤称人体重,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就是图个好彩头。秤老人或小孩还有不同的吉利话,比如秤老人时就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小孩时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内宅秤姑娘也有话说,比如“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当然了,古代能把大闺女养成一百零五斤,说明这家人肯定不缺粮食,找个员外人家当女婿恐怕还真不难。
二十四节气: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七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夏字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在气候学上,日平均温度在10度以下为冬季,日平均温度在10度以上至22度以下为春季或秋季,日平均温度在22度以上为夏季。
2024 年 5 月 5 日 20时 25分,标志着进入到癸巳月。
立夏的三候为: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立夏后第一个五天蝼蝈鸣,蝼咕和蝈蝈开始鸣叫,蝼蛄俗名耕狗、拉拉蛄,地下越冬。清明后在地表活动,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没有鸣叫,古人认为将有涝灾。
蝼蛄是多种地栖性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俗名耕狗、拉拉蛄、等,蝼蛄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各地,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
蝼蛄也是一味中药,它的药性质,性味咸,寒。入胃、膀胱经。功能利水通便。可用于治疗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臃肿恶疮等。
蝼蛄在民间还有很强大的食用,主要油炸为主,撕去短翅膀,下油锅炸至金黄,撒上细盐。带有一点点泥土味道,口感脆,没什么昆虫特别味道,可能蛋白质不多,和蚕、马蜂、竹虫的味道差不多。
一候的植物:稠李,落叶乔木,蔷薇目蔷薇科稠李属植物,花期四月到五月。
北亚、北欧均有分布,耐寒性强。春观其花,秋观红叶和果实,是良好观赏树。叶子可入药,有镇咳祛痰之功效。果含蛋白质,糖等,可鲜食或加工。还是优质木材和蜜源植物。
第二个五天蚯蚓出,天气热了,地气足了,蚯蚓从地里爬出了地面。蚯蚓没有按时爬出来,古人认为后宫宠妃谋害皇后。
蚯蚓别称:地龙、曲鳝等,环节动物属爬行种动物,有“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美称。
蚯蚓是分解者,对于人类来说,它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使其变成无机物,供植物等利用。
蚯蚓还可以作饲料、食品和药材,对人类的益处很大。
二候的植物:钝叶杜鹃,又名石岩,常绿灌木,花期三月到五月。原产日本,耐热不耐寒。观赏植物,是做花篱和盆景的优良材料。
第三个五天王瓜生,别名钩、藈菇《尔雅》性味苦,性寒,入心、肾经。天气热时,瓜开始长出来,如果王瓜没有按时长出,意味着贵族将会受贫。
王瓜是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它主要生长于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在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均有分布。
王瓜的主要功效有:清热,生津,消瘀,通乳。主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不通,痈肿,慢性咽喉炎。
三候的植物:泡桐,又名白花泡桐。原产于中国,喜光,较耐阴,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落叶乔木,三月到四月先叶开放,速生树种,春天白花满树,花、叶、果根均可入药,木材可以制造家具、乐器和造制纸的良好材料。
药用上,古时对药用也有记载,如《本草纲目》(1578年)记述:“桐叶……主恶蚀疮著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医学上发现泡桐的叶、花、木材有消炎、止咳、利尿、降压等功效。
立夏的民俗:
一、迎夏
帝王会引领大臣到郊外,穿红衣坐红车,迎接夏天。
二、斗蛋或者吃蛋
三、吃豆饭
将豌豆和糯米蒸饭吃或者是将五彩豆(红豆、黄豆、青豆、黑豆、绿豆)和糯米一起蒸饭吃。
四、称秤
大家在立夏这天,称秤,一边称一边说些吉祥话,寓意着祝福。
五、疰(zhu)夏绳
将五彩线系在小孩手腕上,寓意消灾避难。
六、忌坐门槛
在古代时,门槛都是大木头做的,门槛因为埋在土上,夏天地气上升,门槛上湿气重,所以不能坐。同时,有句俗语:“夏不坐石,冬不坐木”。也是同理,在这些季节里,木和石的湿寒很容易进入体内。
立夏需要注意的衣食住行及事项:
一、衣
天气渐暖已经进入夏季,我们需要注意防晒,同时需要注意天气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二、食
在中医五行学说里,心属火,心主血,心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因此夏季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
夏季正好是各种绿色蔬菜上市时,木生火,可以吃绿色蔬菜,多食果蔬,增加维生素的摄取。
也可以多食:桂圆粥(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
荷叶粥(荷叶1张、粳米100克)
三白饮(白茅根50克、白木耳15克、白糖10克,代茶喝)
三豆饮(绿豆100克、赤豆50克、白扁豆30克、煮烂代茶饮)
三黄饮(黄豆50克煮熟、黄瓜、蜂蜜)
四君子汤(健脾补气)
三、住
夏季多开窗通风,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家里多摆放些鲜花,让我们的心情愉快。
也可以点一些薰香,夏季蚊虫多,除了防蚊虫,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心情舒畅,心安于夏。
四、行
夏天的繁盛的季节,运动是非常适合的,各种运动都可以,运动中需要注意适量为好。
大家要晚睡早起有助于健康。我们感应天地的按排,珍惜时间,多多利用白天的时间。让我们如同草木一样繁盛起来。
五、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
立夏时节,阳气升腾,温差变化大,老年人应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感冒的发生。夏主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喜,喜欢喜悦快乐的情绪,加上上半年为阳气生发之时,要抒发助阳气为主,让心情愉悦,如遇不开心之事,可以到发泄出来,不要压在心里。
这个节气正好听一曲古琴曲《石上流泉》,正好应了这个节景。正如曲名一样,初夏的清泉,潺潺流过清青石上,青石上流清泉,让我们心头清凉安舒。
石上流泉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存谱为八段。关于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刘涓子等说法,并不可信。乐曲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二十四节气代表的是气候变化、降水量变化,而易经六十四卦代表的是自然规律的总结,按照上古时候人们的想法,两者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甚至有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从每一种节气中对照查找出某些卦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与六十四卦之间的联系。
立夏对应的卦是:既济卦、益卦,这两个卦都是上卦。
既济卦: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既济卦》象征成功:此时功德完满,连柔小者都亨通顺利,有利于坚守正道;开始时是吉祥的,但如有不慎,终久必导致混乱。
益卦:利于有所前往,利于涉越大河。
从卦象看,风骤则雷迅,雷激则风烈,两相助益,所以卦名为“益”。从卦义看,损上益下,益下则本固,实际上是下益上亦益,所以卦名为“益”。益卦上体为巽,巽为木,木可济川,所以言“利涉大川”。
卦辞言“利往”,又言“利涉”,意在告诫在主动争取可获益的情况,若有济变之机,便当奋力以求,不可坐失良机。
立夏是一个万物当立的节气,一年之中最为繁荣的节气,我们做人做事应上天的按排,珍惜时光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