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 是什么意思?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教学相长 是什么意思?
- 2、教学相长
- 3、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
- 4、教学相长的文言文解释
- 5、教学相长出自哪里
- 6、教学相长原文及翻译
教学相长 是什么意思?
【解释】原意是说教学相长,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学相长,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教学相长,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现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长(zhǎng)教学相长:增进,提高。
【拼音】[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
【出处】《礼记·学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近义词】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
【拼音】[ jiān róng bìng bāo ]
【解释】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教学相长”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在我国很早就提出来了,源自《礼记》中的《学记》篇,原文如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反省,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兑命》说:教导别人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从上文可以看出,教学相长的本义是教师教别人是自身学习的一半,教也是一种学习,教与学互相促进。就教师而言,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需要鼓励自己赶紧学习弥补,解决困惑;此外也会遇到学生向自己提出疑难问题,自己一时无法回答清楚的,需要自己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提高。
就学生而言,在同学来问问题时,也是有机会当下小老师的。学习是需要多次复习才能巩固提高的,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相当于自己把知识复习了一遍,使所学的变得更加巩固,记忆得更牢,理解得更深。所以,学得好的人是不怕帮助别人的。懂得这个道理的学生,应该更加乐意去解答同学难题,与同学切磋,共同进步。同学来找自己问问题,事实上也是信任自己,检验自己,成就自己,这时充当老师教同学也是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应该学会珍惜与感恩。如果担心把别人教会了超过自己,这是非常狭隘的自私。不愿帮助别人,也将得不到别人的帮助,最终也会被别人超过的,到头来损失的最大是自己。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老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学相长的典范。他的博学多才是靠自己好学乐学勤学善学得来的,同时也是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他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都有机会教别人或向别人学习,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部分,那么与别人相处,事实上就是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所以要珍惜身边的有缘人,善于向他人学习。
白云山人20171230
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
原意是说,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现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拼音:[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近义词:兼容并包 敩学相长
造句:
(1) 教学相长,提升法学教育的质量。
(2) 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是教学相长的前提。
(3) 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够教学相长。
(4)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教学相长,学生能学得更好,老师教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5) 师生相互砥砺,沟通,便能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的文言文解释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教学相长;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教学相长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
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西汉·戴圣的《礼记·学记》。教学相长是教与学相辅相成。原意是就教师自身的教与学而言。后引申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教学相长出自哪里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原文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指教育与学习互相促进与影响,从而使这两方面都得到提升。
教学相长的典故
一
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吃,就无法知道它的味道是鲜美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旨酒嘉肴,不尝,不知其旨;虽有善道,不学,不达其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译文
剑刃虽然锐利,不去磨砺它的话就不能斩断东西;人的资质虽然聪颖,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提高修养。虽然有美酒佳肴,不亲口品尝,就不能知道它们的味美;虽然有正确的道理,不努力学习,就不能通达它们的功用。所以说,通过学习,然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传授,然后才知道自己研究不深。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心愧而努力学习,知道自己的研究不深,就会遍天下求师而弄透事理。从这些看来,传授与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教学相长原文及翻译
《教学相长》原文及翻译如下:
1、《教学相长》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教学相长》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典故:
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做过鲁国莒父宰。子夏才气过人,孔子去世后,子夏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
子夏在跟随孔子学习时,曾问孔子《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这是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画图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回答说:“卜商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聪明的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为先,礼在后”的道理,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启发了孔子,所以孔子很高兴,认为可以和子夏一块探讨《诗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