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典故-江郎才尽的典故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江郎才尽的典故
- 2、江郎才尽成语典故
- 3、江郎才尽的典故?
- 4、江郎才尽成语的典故
- 5、“江郎才尽”由什么典故而来?
江郎才尽的典故
江郎才尽的典故,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唐·李延寿《南史·江淹传》沿用钟嵘《诗品》的说法,后人根据这些说法提炼出这则成语。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是汉语的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这个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出处
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唐·李延寿《南史·江淹传》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江郎才尽",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唐·李延寿《南史·江淹传》沿用钟嵘《诗品》的说法,后人根据这些说法提炼出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
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曾经连续在南朝宋、齐、梁三朝做官,担任过许多官职。他年轻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
由于父亲去世早,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就上山砍柴,靠卖柴供奉母亲。尽管条件艰苦,江淹仍然发奋读书。
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和诗篇,世人读了,个个称赞,他的名声就传扬开去,最终江淹受到朝廷的器重。
可是到了晚年,江淹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平淡,没有文采,诗篇也再没有佳句出现。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如果探究原因,大概是江淹后来做了大官,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去认真写诗著文吧。而且在他享有盛名以后,地位变了,生活富裕了,也就不再刻苦学习,自然就大大退步了。
江郎才尽成语典故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的由来是南北朝时,有一位叫江淹的人,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他年轻时刻苦好学,才思敏捷,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会作画,深得人们喜爱和推崇。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江郎才尽成语典故吧。
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历史上的考证
很早就有人怀疑“江郎才尽”的真实性。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说,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沈约乃一代饱学之士,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却唯有避让三分,以免招致祸端。我们说他识时务也好,说他工奉承也罢,然而文人皇帝对文士的钳制与文才的扼杀却是不争的事实。更有甚者,善为诗赋的江淹“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沈约字休文)窃笑后人矣”。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显山露水,怕遭妒忌,故而推说“才尽”,死后只落得“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梁书.江淹传》)的盖棺之论。“江郎才尽”一语自此成为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头禅,江淹也受到历代文人的讥讪。只有遭际相近的沈约看破机关,晓得江淹不是“才尽”,而是“要命”。
江淹梦笔
关于解释“江郎”为何“才尽”的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园中凉亭午睡,迷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枝笔放在你这里己经很久了,是不是应该归还给我了。”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枝笔,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枝五彩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五彩缤纷的文章了。这就是那个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置信的江郎梦中还笔的故事。
“江郎”的智慧
“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据《梁书》记载,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岁的江淹因聪慧超群,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并随建平王在衮州任文书之职。后因受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不知是建平王爱惜人才,还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总之,刘景素览文后,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衮州考中秀才,因为策论文章得到上司欣赏,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此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从江淹的发迹历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
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因“江郎才尽”。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尽,而是恰恰相反。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的江淹,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后,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写写画画的毛病,并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即使不得己而写,也只是写写“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为的是,博君王之欢心,能苟全于乱世。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虽然这是一种苟且的当奴才的智慧。写到此,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被称为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他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梁书》),这也许就是他借梦罢笔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淹仍然智慧聪明着呢!
齐东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叛军围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出。崔慧景失败后,众人对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却脱掉原来官服,投奔萧衍去了。萧衍获胜称帝,是为梁高祖武皇帝。江郎获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权倾朝野。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江郎显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这显然不是“江郎才尽”了。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也没有人觉得“江郎才尽”是误读了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社会问题一般有三种心态:一是无意为之而不写;二是有意写而不写透;三是知道不便写而不写。江淹无疑也历经了这三种心态意境,最终为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罢笔。但,不论怎么说,这样心态下的人格是曲扭的。可这并不是江淹的.耻辱,专制制度注定了文人本身的悲剧。当然,在这一悲剧中,往往也不乏喜剧色彩。所以,今天总有人喜欢拉出一些古人来开涮。就像“江郎才尽”这句成语,看似后人在拿江郎嘲笑开涮,殊不知,正是江郎借托梦罢笔的把戏,把拿他开涮的人涮了一千五百多年。
近义词
黔驴技穷、江淹才尽、才疏学浅、才思枯竭
反义词
出类拔萃、初露锋芒、才华横溢、才高八斗
江郎才尽造句
1、本来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就这样被捧得晕头转向,最后弄得江郎才尽。
2、这几位作家久未有作品问世,是否已经江郎才尽?
3、他已经江郎才尽,已经放弃了希望和改变,还指望以“不作为”来赢得选举。
4、一副好的绘画艺术创作,大多都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完成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让你觉得“江郎才尽”,又常常会让你感遇“柳暗花明”。
5、有些时候所以会感到江郎才尽,也许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热情消退了。
6、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
7、如果不持续努力,即使是有点天份,也会江郎才尽。
8、他开始恐慌,他怕会失去这段旋律然后从此江郎才尽。
9、这位作家年轻时十分出色,得奖后不再努力,现在看来已经江郎才尽,写不出什么好东西了。
10、我已经江郎才尽,我不认为我可以再写出任何流行乐了。
11、最近写作老是没灵感,颇有江郎才尽之感。
12、好莱坞这帮人江郎才尽啦?
13、作家难免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纺时候。
14、英国的中间偏左派已经江郎才尽,至少暂时如此。
15、从今往后,我明白了,只有低能者才会江郎才尽,我并非低能者,我必须不断对抗那些企图摧垮我的力量。
16、老王近年眼力不行,作品极少,而他却说自己是江郎才尽了。
江淹的简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江淹出生于南朝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裕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禅灵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的典故?
天资聪敏却不勤奋导致失败的例子:
南朝文学家江淹江郎才尽的典故,家境贫困江郎才尽的典故,读书刻苦,自小写得一手好文章,人称江郎。江郎吟诗写文时文思泉涌,常有奇言佳句出现,渐渐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学家。
江郎曾任宣城太守,当他罢职回家的时候,停船在禅灵寺,夜里他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说:“以前我送给你一匹锦缎,现在该到还我的时候了。”江淹遂从怀中抽出几尺锦缎,那人很生气,说他把锦缎剪裁得快没了。正在埋怨,见丘迟(当时一文人)站在旁边,张景阳便对丘迟说,“剩下这几尺,也做不成什么了,就送给你吧。”
还有一次,江淹在凉亭午休,又梦到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笔放在你那里多年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随即向怀中一摸,竟真的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就把笔归还郭璞。经过这两个奇特的梦境以后,江淹写起诗文来,就再也没有名言佳句了。
引申成语
江郎才尽,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示例: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江郎才尽的典故;用于书面语。结构是主谓式。
江郎才尽成语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江郎才尽成语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郎才尽的.典故出处】
钟嵘《诗品》。
【江郎才尽的典故释义】
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后比喻在安逸享乐中才思枯竭。
【江郎才尽的历史典故】
江淹是南朝时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以砍柴为生。他每天忙于砍柴,根本没时间读书。后来,在13岁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貂皮很珍贵,可以卖不少钱,这样就可以买好多米、面、油、盐等。江淹高兴地把帽子拿回家,母亲看了也很高兴,说:“孩子啊,咱捡到这帽子是好事,是个好兆头,以后你一定能做大官。要好好把它留着,将来做了大官你好戴它。”听母亲这么说,江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来。
从此后,他开始刻苦读书,一心想将来当个大官。他一边砍柴,一边默默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很快。不几年工夫,写起文章来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如《别赋》、《恨赋》等都得到了好评。
当时,有个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学,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还特地去拜访江淹,并请江淹到他家去做客。江淹见檀超热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礼节,从心里很敬佩他。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合的好朋友。檀超赏识江淹的才华,逢人便讲,言辞不免有些过头,近似为其吹嘘。这样,江淹的名声渐渐大起来,也成了有名的诗人。
不久后,他受到了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在南兖州做了官。但是没想到,不多时,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县令诬告,被捕入狱坐了大牢。这真是福到祸也至。幸亏后来刘景素给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狱,又提升他做了官,与刘景素一起去镇守京口。
后来刘宋被齐朝取代,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负责编写历史。不久,一个襄阳人发掘出一座古墓,里面有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筒。竹筒上的古体字没有人认识,有人提议说,让江淹来看看。后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这是西周时候的钟鼎文,当年他为了当大官还苦学过这种文字。江淹看了一会儿,明白了其中的内容,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看后,他给来人讲着,周围听的人很惊讶。一下子传开了,江淹认识西周时候的文字,从此,名气更大了。于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官至梁朝的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就是皇帝的顾问,以后又被封为醴陵侯,有了千亩良田,成了豪门贵族,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他不再读书、写字、做诗、写文章了,有时写首诗,也大不如从前,才华没有了。这时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说“江郎才尽”了。
【成长心语】
江淹早年为当官,拼命用功读书,有了学识,能写出好文章,动人的诗篇。但当了大官,名利皆有,心满意足,尽享荣华富贵,不再刻苦用功,常年不看书、写诗,这样,他的才怎能不尽呢?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古往今来,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在这方面留下的美谈也是举不胜举。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精于学业,反之,贪玩懒惰就会荒废学业。
“江郎才尽”由什么典故而来?
江郎才尽出自《诗品》、《南史•江淹传》江郎才尽的典故,说江郎才尽的典故的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诗文无佳句的故事。
江郎才尽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出处】
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典故】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江郎才尽的典故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