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是什么意思-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的“虢”是什么意思?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的“虢”是什么意思?
“虢”指的是虢国。
春秋时期虢是什么意思,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虢是什么意思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虢是什么意思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
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
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
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扩展资料:
虢国,是中国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前后有五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加以分别,故加上东西南北相区别。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东虢国。 虢叔封于雍邑(今陕西宝鸡市东),建立西虢国。
西虢国,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西虢东迁河南三门峡一带立国,史称南虢国,定都上阳(今河南三门峡李家窑遗址,地处黄河南岸)。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伐虢之计,灭亡了南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携贵族逃往东周京师洛邑,晋军回师途中顺便灭亡了借道给晋国的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
西虢在东迁后,原地留有一个小虢国,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后裔不见记载。
东虢国,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复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地处黄河北岸,与南虢隔河相望),建立北虢国,因实力弱小从而依附南虢(今人所谓“南北虢实为一虢”的说法由来)。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借道虞国灭亡了北虢国(晋献公假道伐虢借了虞国两次道,此为第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假道伐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虢国
假道伐虢的虢是什么意思?
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
假道伐虢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
扩展资料:
《假道伐虢》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虢是什么意思 虢读什么
1、虢,汉语二级字,读作虢(guó),“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国周代诸侯国名虢是什么意思:东虢(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西虢(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后迁到今河南省陕县东南)。姓氏。
2、虢,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孚声。――《说文解字》。对于“孚”,《说文解字》又说虢是什么意思:“五指持也。”
清代文人段玉裁对此解释为:“攫者,叉所执也,画者叉所画,故有明文也”。
“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一书中说: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边一只虎,左边为一兵器“戈”。并进一步解释说:“综合分析其初文,从手从戈,从虎,概原象以戈猎虎之状。戈亦声。后渐讹做双手之形,有徒手搏虎之意。”
虢怎么读什么意思
虢读音:guó,基本释义:名词,国名名词,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虢射。
周代所建:西虢。周文王之弟虢仲的封地,故址约在今国内陕西省宝鸡县。平王东迁,西虢徙至上阳,称为南虢,故址在今国内河南省陕县东南。
东虢。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地,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
北虢。虢仲后裔的封地,故址在今国内山西省平陆县。
同本义虢,虎所攫画明文也。——《说文》。
周代国名。有东、西、南、北四虢。
东虢。周文王弟虢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
西虢,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公元前665年为秦所灭。
南虢,周平王东迁,西虢徙于上阳,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
北虢。虢仲后代的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唐代州名 。地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虢”的读音是什么?
“虢”虢是什么意思的读音是guó。
一、虢的相关知识虢是什么意思:
1.部 首虢是什么意思:虍
2.笔 画:15
3.五 笔:EFHM
4.释义 :
(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2)姓。
二、虢的词组
1.三虢[sān guó] 古代虢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虢是什么意思,先后为郑、秦、晋所灭。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后亦泛称“三虢”。
2.东虢[dōng guó] 西周诸侯国名。
3.两虢[liǎng guó] 周文王弟虢仲虢叔的合称。
4.起虢[qǐ guó] 指我国古代神医扁鹊的故事。
5.南虢[nán guó] 周时诸侯国名。本封于西虢,在陕西。
6.小虢[xiǎo guó] 古国名。一说为羌族别种。
7.东虢国[dōng guó guó] 国君虢仲,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8.虢季盉[guó jì hé] 中国古代青铜酒器中的盛酒器。
9.假途灭虢[jiǎ tú miè guó]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10.暮虢朝虞[mù guó zhāo yú] 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11.灭虢取虞[miè guó qǔ yú]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12.假道伐虢[jiǎ dào fá guó] 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虢的意思是什么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虢是什么意思,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是什么意思,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东虢灭亡,其后裔虢序西迁至山西平陆,子爵,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虢是什么意思;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虢是什么意思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东虢灭亡,其后裔虢序西迁至山西平陆,子爵,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虢是什么意思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