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谈天下-翻译: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翻译: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这句话的意思是: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
出处:《庄子・秋水》
选段: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扩展资料:
《秋水》属于《庄子》的外篇之一,中心是讨论人应当怎样去认识外物,主要体现了庄子的认识论思想和“无以人灭天”的生存态度。其主旨是小大之辨,教人们要超越身边环境的局限,认识自然或宇宙的宏大、无限,不要以管窥物,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从小大之辨引申到贵贱、是非之辨,教人们不要束于俗见,把贵贱、是非看成是一成不变的。
《秋水》篇告诉人们:从道即自然的角度去看世界,万事万物没有什么贵贱、是非,贵贱、是非不过是各类事物在自己种类内部的一种“人为”约定而已,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自惭形秽说是“青藤门下走狗”是谁?
“青藤门下走狗”是郑板桥。
1、郑板桥对明代书画家徐渭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2、“青藤”是指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扩展资料:
1、郑板桥,1693-1765,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2、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3、郑板桥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
4、郑板桥的书法人称“板桥体”,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字体工整秀劲,自称“六分半书”,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徐渭 百度百科_郑板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什么意思
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其实就说他已经看清了世事如梦幻泡影罢了.一切顺其自然,平淡的生活不是挺好么。
出自《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其大意是——谁在大梦中最先觉醒,今生的事情我己知道.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光慢慢地移动。
是诸葛亮午睡醒后所吟出的诗作。该诗刻画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