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饥荒-当年我国遭遇饥荒的时候,情况有多糟糕呢?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当年我国遭遇饥荒的时候,情况有多糟糕呢?
在如今的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有一些人会因为工作而烦恼,也有一些人会因为情感而烦恼。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办法体会,饥饿也成为了一种烦恼。说起来如今的饮食,可以说得上是五花八门。人们在饮食方面,并不以饥饱为最终目的,反而更在乎食物的色香味。但是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饥荒年代的存在,成为了很多人一辈子的噩梦。
饥荒年代的情况有多糟糕
生活在如今这样幸福年代的我们,其实很难想象,或者是切身体会到当年饥荒年代情况的糟糕。当年的土地可谓是寸草不生,人们正是由于饥饿,即便是连树上的树叶以及地上的野草,都可以作为日常食物。当这些树叶和野草都被吃光以后,人们的目光开始移向了树干。树皮也成为了一种冲击的方式,甚至当树皮被啃干净以后,很多大人以及孩子已经饿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吃土,而泥土没有办法消化,一些孩子和大人就这样挺着肿胀无法消化的大肚子。而更是有很多人因为饥饿,死于了这样一个饥荒年代。当年的饥荒年代,用人间炼狱来形容也不为过。
更要珍惜粮食
即便在如今这个生活富足的年代,也有着很多人经历过那样一个饥荒年代,幸存者长舒一口气,死者长埋地下。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样一个缺少食物的年代,所以如今在面对粮食的时候,更要去珍惜,不能去浪费。在一段采访当中,有记者采访到了袁隆平爷爷,有关于当年那个饥荒年代,而袁隆平爷爷非常骄傲的回答道,那样一个年代再也不会有了。如今造福我们的伟人,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在悼念和怀念的同时,更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
拒绝食物浪费
如今食物浪费的程度要比过去好上很多,曾经有这样一段时间,在餐桌上大鱼大肉,只为了一时的面子,却从来不会考虑打包带走,或者是适可而止,这被视为一种丢面子的行为。但是如今的我们,一定要从我做起,拒绝食物的浪费。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正是因为从未经历过那样一个年代,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并不会有恐惧。但是要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虽然我们如今生活在这个富足的社会,但是拒绝浪费粮食也要从我做起。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扩展资料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
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
面对这场袭来已久的灾难,中央政府并未及时应对,直到1960年的夏天,中央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将大量城市劳动力移至农村(上山下乡)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挽救农村的生产;输送大量的粮食到农村;政府采购的水平大幅下调等,最终遏制了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困难时期
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是什么时期
为1959年至1961年期间。
"三年自然灾害",或者"三年困难时期"为中国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关于其主要成因,1978年前一直错误地完全归咎于三年自然灾害。
但近年来国内外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认为这三年“风调雨顺”,根本没有自然灾害,“人祸”即决策错误是唯一的原因。
扩展资料:
三年自然灾害的相关情况:
1、1960年,持续旱情扩大:“1-9月,以北方为主的特大旱灾。
上半年,北方大旱。
鲁、豫、冀、晋、内蒙、甘、陕7省区大多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区旱期畅达300-400天,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
2、1961年,旱情持续:“1-9月,全国范围的特大旱灾。
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186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西辽河流域”。
3、文献在对近500年典型场次特大旱灾及规律分析后,结论指出:“1874-1879,1959-1960年的大旱,灾害等级为3级重旱,频率为100年一遇”;1990年代以来,“与1959-1963年相比,全国受灾面积尚未突破1959-1961三年特大持续干旱时3812.5万公顷最低值。”
中国闹饥荒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闹饥荒的原因是因为干旱。
1958年,1-8月,全国大面积旱灾,冀、晋、陕、甘、青与西南川、滇、黔及华南粤、桂等省区。春旱时间长,波及面广,严重影响农作物播种、生长。河北省中部、东部连续200多天无雨雪。
5月中旬西南、华南及冀东持续干旱。入夏,华东、东北800多万顷农田受旱。吉林省266条小河、1384座水库干枯,为近30年未有的大旱。年内,旱灾波及24个省区2236万公顷农田。
需知: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依次为。
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